碧道规划的思路及规划策略研究——以深圳坪山区为例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广东省创造性提出高水平规划建设万里碧水清流的“碧道”概念正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
本文以深圳坪山区为例,从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坪山区自然水系、生态本底、滨水空间等现状的分析,结合坪山区城市规划要求及各片区发展定位,针对坪山区水安全、水文化、水景观、游憩系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规划策略,为下一步碧道规划的实施指出了方向。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全面贯彻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广东省委省政府创造性地提出“高水平规划建设广东万里碧水清流的碧道,形成‘绿道’和‘碧道’交相呼应的生态廊道”。碧道规划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创新实践,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论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广东省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关键举措。
形成“绿道”和“碧道”交相呼应的生态廊道(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目前国内关于河道整治工作,要么是侧重于对水体净化、防洪安全、污染治理、岸线景观等方面[1-3],要么只是针对现有滨水空间的整合与提升[4-6],缺少对水中、水岸、水上三者统筹融合的系统性考虑。碧道建设就是基于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的思想,在保障水安全的基础上,统筹水中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水岸风貌优化与景观提升、水上文化升华与产业升级,实现水、城、产三者共治的建设理念。
一 、碧道的内涵
1.1 碧道的定义
根据《广东万里碧道设计技术指引》和《深圳市碧道建设规划设计技术指引》等相关规划建设指引与政策文件,碧道是以水为主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兼顾生态、安全、文化、景观、经济等功能,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通过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格局,从而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建设成为“三道一带”,即:安全的行洪通道、自然生态廊道、文化休闲漫道与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碧道的本质既是对河道本身以及对河道周边用地空间的优化整合与提升,也是新时代河道治理工作的升级版本。
1.2 碧道的分类
根据不同类型河湖水系所处区位和空间环境特征,可以将碧道划分为郊野型、乡村型、城镇型、都市型四种类型。
郊野型碧道主要依托生态环境敏感性较高的河湖水系而建,以保护生态为前提,通过修整土质人行通道等生态措施,适当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游憩系统。
乡村型碧道依托流经农村居民点的河湖水系而建,通过串联乡村居民点、周边农田、山林等绿色开敞空间,为人民群众提供农业灌溉、亲水游憩、健身休闲的公共开敞空间。
城镇型碧道依托流经中心城区外围的河湖水系而建,串联起各类绿色开敞空间,为人民群众提供亲水游憩、健身休闲的公共开敞空间。
都市型碧道依托流经大都市中心城区的河湖水系,串联城市重要功能组团、各类绿色开敞空间,为都市居民提供康体、休闲、游憩等滨水场所。
二 、现状分析与规划解读
2.1 研究区概况
坪山区位于广东省深圳市东北部,东靠惠州大亚湾石化城,南连大鹏半岛,西邻盐田港,北临龙岗中心城,是深化深莞惠合作重要节点,也是深圳实施“东进战略”的主要区域,总面积166平方公里。
2.2 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1)现状水系
坪山区现状共有河流31条,其中1条干流,16条一级支流,14条二级支流,总长度141.93km,暗涵长度为2.92km;水库24座,其中1座中型水库。经过多年的河道整治工作,截至2019年底,坪山区全区22条河流完成截污,地表水V类8条,已全面完成全区各类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实现了全区水体不黑臭的基本要求。目前整体水质条件较好,但滨水空间环境与景观有待提高。
(2)生态本底
坪山区生态本底整体环境较好,2018年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辖区一半以上面积(约89.72平方公里)位于生态控制线范围内,包括全国面积最大的位于都市核心的聚龙山生态湿地主题公园,以及位于坪山南部、拥有成片原始森林和深圳市最大天然瀑布群的马峦山郊野公园。
(3)城市现状
坪山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61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约占40%,居住用地约占31%,用地结构不均衡现象明显。现状高度建成且用地较为粗放,建设品质有较大提升空间。拼贴式城市形象明显,在大片传统工业区和城中村中夹杂少量高品质居住区,尚未形成成片的高品质城市功能区,居住环境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亟待提高。
(4)滨水空间现状
受早期城市无序开发影响,临河建设用地大部分紧临河道,水岸空间被挤压侵占现象严重,存在部分岸线私有化的情况;水岸景观品质良莠不齐,自然生态性欠缺;公共活动功能缺乏,滨水空间狭小、单一、缺少驻足空间,亲水性不足;滨水特色资源丰富,但与水系联系较弱。
(5)存在问题
水质整体较好,但水环境与水安全有待提高。坪山区约70%的河流已完成截污,但仍存在雨季溢流污染风险;部分河道岸墙老化,断面较窄,河道行洪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河道多为复式断面,河流渠道化、直线化现象明显,失去河道本身蜿蜒曲折的天然特点,河道形态人工化痕迹严重,生物多样性不足。
滨水空间形式单一、品质较低。河道岸线形态单一,城市开发建设因历史遗留原因,河道自然生态空间被挤压现象明显,存在较多建设与河道“零退线”的情况,河流生态功能缺失较为严重。滨水空间整体环境品质较低,以城中村、老旧工厂为主;同时,滨水公共空间开发利用率较低,滨水慢行交通有待进一步完善,断头路现象明显,游憩服务设施较为欠缺,未能形成高品质的连片滨水开放空间。
滨水区存在大量城中村和旧工业区,土地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和释放。如大山陂水、碧岭水、飞西水均位于坪山区核心区域,但河流两岸以城中村与老旧工业区为主,土地价值未到得充分释放,亟待对旧工业区进行复合式更新,通过统筹融合,带动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城中村的城市更新相协调,改善生态环境,激活改善已有公共服务设施,复苏升华本底文化与景观资源,完善文体休闲、绿地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滨水空间价值与活力。
2.3 规划解读
(1)《坪山区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5年)》
规划明确了坪山区的新时代发展定位、总体目标和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中提出了要实现绿水青山融入城市生活,建设生态城区的目标要求,并提出要以马峦山、坪山河及其支流、基本农田为核心生态要素,通过隔离、过渡、渗透、融合等方式构建完善的生态绿地系统,是坪山区碧道的节点选择和特色营造的重要规划依据。
(2)《深圳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19-2035年)》
规划以“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的愿景和“治水治产治城相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为核心理念,提出“一带、两湾、四脉、八廊”的碧道总体空间结构。其中在坪山河流域提出以“文化展示、滨水游憩”为碧道主题,以坪山河水系为碧道主线,构建“一主五支两主题”的规划结构,打造深圳市的“文化主题碧道”,规划至2022年,规划碧道目标选线长度为43公里,规划至2025年,规划碧道目标选线长度为77.5公里。
全市碧道总体规划是坪山区碧道规划的上位规划,是开展坪山区碧道规划的主要依据,规划从碧道主题、规划指引等方面对坪山区碧道提出了具体要求。
(3)其他专项规划
《深圳市坪山区旅游空间布局规划》对坪山区内各类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研究,并提出:推动坪山率先建成“深圳居民休闲度假重要目的地、深圳“山海连城”行动计划关键节点、深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区”的规划目标,其中关于坪山河风情流、马峦山生态郊野游等是碧道规划中的重要节点。
《深圳市坪山新区绿道网专项规划》提出坪山区近期规划绿道中沿坪山河干流和支流绿道、绿梓生态通廊绿道建议保留;规划完善马峦山绿道系统,加强与城市道路联系。规划通过城市绿道与碧道的有机融合,将碧道和城市慢生活连接在一起,形成完善的城市休闲游憩网络。
《坪山新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及试点实施方案》中对坪山区内慢行系统进行了系统化研究,提出了慢行系统的功能分区,包括居住主导型、产业主导型、商业主导型、生态休闲型、均衡发展型等五关,并对其进行了具体设计。慢行系统与碧道休闲游憩功能有着密切联系,是碧道规划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三 、特色研判与规划策略
3.1 规划思路
在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的理念下,基于水产城共治的的规划思路,从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游憩系统对坪山区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结合相关规划解读,明确坪山区城市发展目标和片区发展定位,在此基础上,对坪山区的本底特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并结合相关政策与标准要求,首先对碧道类型进行精准定位,然后从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游憩系统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规划策略。
3.2 特色研判
(1)碧连深惠的东部门户
坪山区位于深圳东部中心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粤港澳大湾区向东辐射的重要门户作为深圳东进战略核心支点,空间和区位优势明显。
(2)以水为脉,贯通南北山水城格局
坪山区城区现状为四分山、三分城、三分水,山、城、水的格局十分明显,具有通山达水的城市特色。
(3)深圳客家文化之根与红色革命之源
38座客家民居、古村落组成坪山客家围屋历史建筑群,既是坪山历史文化的厚重积淀,也是留存坪山人民城市记忆与认同感的重要留存。坪山同时也是红色革命的发源与根据地,众多红色革命旧址散布坪山河、大山陂水、赤坳水、石溪水、红花岭水流域,如位于坪山河、大山陂水与赤坳水流域的市级保护单位东纵纪念馆,位于红花岭水流域的区级保护单位庚子首义旧址等。客家文化与红色革命在坪山孕育,亦为坪山碧道核心文化主题之一。
(4)全国最大的都心绿肺
地处坪山区公共活动中心位置的聚龙山公园,是目前全国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以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科普教育、休闲游览为主题的生态湿地公园,总面积达64.1万平方米。公园通过建设登山道,将聚龙山和聚龙湖“山水成脉”地有机联系起来,是坪山区东部碧道活力中心节点的重要依托。
(5)全球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城
坪山区拥有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位于坪山高新区北部,面积13.5平方公里。“坪山新能源汽车品牌示范区”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比亚迪总部即坐落于赤坳水入坪山河河口处,新能源汽车文化、工业旅游的特色亦是坪山碧道重要的文化景观特色之一。
(6)深圳唯一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
坪山区拥有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位于坪山高新区金沙及聚龙山片区,占地面积约3.29平方公里,同时,基地所位于的聚龙山片区更是坪山重要的公共游憩活动中心,借助碧道建设实现生物产业特色宣传与公众游憩活动在空间的协调统一。
3.3 规划策略
(1)精准定位——理碧道体系
结合坪山区水系周边现状条件及规划要求的区别,将坪山区内碧道体系划分为都市型碧道、城镇型碧道、郊野型碧道三大类,同时根据同一水系流域区域的现状及规划条件,将其不同区段分为不同类别,同时提出相对应的规划主题,如将坪山河碧道分类城镇型和都市型两种,并在不同区段提出了人文教育、健康活力、休闲游憩、城市展厅等不同的碧道功能主题。
(2)山洪截蓄——塑安全空间
山洪截流,高水高排。结合全市防洪潮规划,衔接马峦山、田头山两条沿山截洪工程,高水入库,截洪补水。将坪山河干流防洪标准提升至200年,将汤坑、碧岭、大山陂、麻雀坑、田头河标准提升至100年。
智慧排洪,联排联调。进一步推进智慧管控平台建设,如实现矿山—大山陂水库联合调度,做好两水库安全提,提升麻雀坑、杨木坑等水库改造后蓄洪能力等。
(3)生态工法——还河流健康
重塑河流生态能力。通过如局部调整河道曲率、增强垂向、侧向连续性,以加强生态基流保障程度,增加生物多样性,恢复河流生态健康。
绿色生态的美丽岸线。通过对局部硬化岸线的改造,结合河道综合整治前期工程,充分衔接设计方案,结合碧道规划主题,提出碧道建设指引。
发挥城市生态补水功能。充分利用碧岭、南布、赤坳、墩子等已有城市湿地及净水站,同时进一步挖潜、改造麻雀坑、石陂头等水库提升城市生态补水能力。
(4)连山环水——织蓝线绿网
城水相融的生态通廊。将坪山区南部生态郊野资源与城市休闲开敞空间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碧道+休闲步道+郊野山道”的生态廊道系统。
河湖串珠的步行系统。以坪山河干流为脉,联通马峦山郊野公园、马峦山瀑布、碧岭水(湿地)步行圈、碧水湖、燕子湖步行圈、大山陂—干流—赤坳—矿山大山陂水库步行圈,远近适宜,交通便利。
• 串联景观空间:串联与主题有关的特色节点,提升慢行系统的吸引力。
• 联通区域路网:与公共交通和外部道路系统形成良好的联系,提升可达性。
• 完善休憩设施:休憩设施和停车设施是增加慢行系统适宜性的重要因素。
• 传承历史人文: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提升文化内涵,传承历史文化。
(5)人文关怀——留城市记忆
打造特征鲜明的文化景观节点。充分挖潜坪山丰富且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如利用修缮客家围屋群落等契机,打造客家风情滨水节点,擦亮客家历史与红色革命文化旅游品牌;如结合比亚迪局部厂区,利用云轨资源,与大山陂水库(排洪渠)、赤坳水联动,形成工业旅游新节点等。
结合更新留存特色。结合城市更新,打造以历史文化及艺术创意为主题的碧道展示带。同时综合住宅、工业、商业、办公、酒店等功能,打造“城市客厅”型碧道,充分凸显坪山特色与形象风貌。如以华谊兄弟影视城为节点打造文化艺术创意碧道主题;围绕大山陂、汤坑水、赤坳水打造客家文化主题碧道;以医药产业为工业旅游主题建设乌泥坑、荣田河碧道。
已有设施属性提升。充分激活复苏并提升现有设施与公共活动空间,如将湿地提升为生态游憩场所,将碧岭、南布水质净化厂开放为沉浸式户外课堂与科普教育主题公园等。
(6)精品低碳——提城市活力
建设精品、低碳、节约碧道,呼应产业,实现水—城交互,左右岸遥相呼应。以局部改造提升为主,结合城市更新、河道综合整治等,打造一批包括大山陂水生态廊道,碧岭水净水公园、赤坳水经济通廊在内的精品碧道项目,引导产业升级,释放滨水活力。
结语
碧道规划是新时代河道治理与滨水空间品质提升的创新性实践与探索,其中关于规划标准、规划内容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同时由于碧道规划涉及到水利工程学、生态学、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等众多学科和领域,因此也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人士共同参与、深入研究,以期为新时代河道治理提供一项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何达.城市生态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江西建材,2020(03):75+77.[2]夏兴.城市河道污染现状分析与治理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10):96.[3]胡光辉.城市滨水区域公共空间与景观塑造浅析——以紫阳为例[J].城市建筑,2019,16(29):118-120.[4]尚红,张凯丽,王孟周,王美惠.城市滨水景观生态化设计浅析——以济南市护城河为例[J].安徽林业科技,2019,45(04):47-49.[5]王佐成,李明水.浅析深圳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08):42-43.[6]季永兴,何刚强.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J].水土保持研究,2004(03):245-247.作者
曹艳涛,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乡规划学专业,现就职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夏煜宸,毕业于新南威尔士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现就职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黄薇颖,毕业于中山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现就职于深圳市广汇源环境水务有限公司
韩刚团,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现就职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胡爱兵,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市政工程专业,现就职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辑、排版 / 陈程
插画 / 王彦妍